• English
  • 中文
  • Français
Sayers Consultancy
  • 关于我们
  • 工作理念
  • 我们的服务
  • 顾问团队
  • 联系我们
  • 博客

Subscribe to ArtBeat Today

  • Follow us
Skip to content

Sayer Consultancy

Sayers Consultancy is a Paris-based executive search firm devoted to the recruitment of executives and specialists in the art world. Sayers Consultancy works internationally to bring creative solutions to the recruitment needs of its clients in Europe, the USA and Asia.

  • 关于我们
  • 工作理念
  • 我们的服务
  • 顾问团队
  • 联系我们
  • 博客

  • Non classé
  • 前尘影事
  • 市场脉搏
  • 艺苑群声
  • 藏家慧眼
Chen Dabing

陈达冰 – 非洲艺术情缘

搜艺思咨询有幸邀请陈达冰先生来向搜艺思讲述他对非洲的眷恋与对非洲艺术的热爱。陈先生亦向我们展示他的收藏中的两件得意珍藏作品 : 比兹·贝利的一件雕塑装置和阿洋达·马布鲁的一幅油画。

 

陈达冰先生是钻石集团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长。他出生成长在中国,于1988年抵达非洲,开启了他与南非之间乃至与整个非洲、非洲文化、非洲人民之间的爱恋故事。作为一个富有激情的中非艺术品收藏家和中非艺术赞助人,陈先生在武汉创建了钻石艺术博物馆,用他本人的话说,“我们收藏和展示艺术是为了尊重与欣赏,保存与保护,推广而受益,分享而繁荣”。陈先生同时也是非洲中国人民友好协会和中非企业家论坛的发起人和主要负责人。

陈达冰先生专访

(专访以英文进行)

1. 您出生成长在中国大陆。您能否描述一下您的成长环境?

我出生、成长在湖北襄阳农村地区,襄阳古城2800多年的历史中,征战连绵,人人都想掌控这个战略性区位。我是听着长辈们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长大的,然而我从未见过我自己的祖父,国共内战时,他被国民党抓去从军。我知道是一个老妇人合谋帮着抓了我祖父,当我和我堂哥嫉妒其他孩子有他们的祖父母娇宠时,便会往那个老妇人的房子里扔碎石,以示复仇。八十年代海峡两岸关系缓解的时候,我总在幻想,也许祖父还活着,也许祖父不久就能归来。不过这只是一场梦而已。

那时,我们的生活十分穷困,家庭人口众多,缺少生活必需品,但却拥有最清新的空气、最纯净的水,过着简单的田园生活。天总是变幻莫测,无论是阴还是晴,远山近水一览无余,渴了就直接饮用小溪或是稻田里的水。后来,村里架起了电线杆,随后开始使用化学肥料,过去30年里,经济迅速发展以追赶西方,而我的家乡也因此受到严重污染,几乎无法居住了。

2. 您是一位跨领域的企业家,在1991年于南非创立了钻石集团公司(Chenshia)。钻石集团公司是您和非洲的爱的结晶,您是从何时开始对非洲感兴趣的?您又是因着怎样的因缘契合而来到非洲的?

我先是在一家国有企业里工作了六年半,1989年3月,我去深圳特区创业。特区嘛,一切都可以特殊的方式来处理,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深圳短居之后,我设法在1991年离开了中国。那时候,中国公民想要出国很难,不仅国内审查严格,很多国家针对中国公民的移民政策也很不公平。我先去了孟加拉,又到了塞舌尔,塞舌尔是当时唯一给中国公民落地签的国家。我从塞舌尔了肯尼亚,并在那儿获得了去南非的签证。南非是充满传奇盛产钻石的国度,而“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在新兴消费主义热潮崭露头角的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南非离我的祖国曾经那么遥远,如今却是如此地近。随后,我在南非注册成立了Chenshia Group(钻石集团)。Chenshia的中文名字是钻石。中国实施商标法后,我们把“Chenshia”和“钻石”注册为我们的商标。如今,钻石集团依然在南非和中国经营钻石珠宝零业务,我们很快将在工商银行网络平台上开设“南非馆”,向高净值人士和投资者提供我们的钻石和珠宝产品与服务。

3. 究竟是什么让您觉得您和南非紧密联结在一起? 您如何解读这种联结?

我1988年第一次踏上非洲的土壤时就立刻爱上了这里的人民、艺术、文化和历史。从埃塞俄比亚到肯尼亚,再到尼日利亚,我在非洲游历了近一个月,为我当时所在的国企探寻新的商机和合作伙伴。这段旅程结束时,我决定放弃国企工作,离开中国,开创属于我自己的事业。是非洲给了我这样的灵感,并向我敞开胸怀。

4. 您从何时开始对艺术感兴趣?什么时候开始收藏? 您收藏非洲艺术和亚洲艺术,既有传统艺术又有当代艺术。那么,您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人生第一件艺术藏品是什么?您的收藏对象与收藏理念是如何演进的?

我从小就对艺术感兴趣,尤其爱画画,但是没人鼓励我去开发这方面的艺术天赋。我最终选择了笛子和二胡这类中国传统乐器作为平日的消遣。1977年夏天,我不得不放弃一切艺术追求,专心备战高考,这次统考随后彻底此改变了我的整个人生。

我的艺术品收藏是在我的首次非洲之旅中开始的。我被那些栩栩如生的木雕深深地吸引,它们仿佛一直在冲我微笑、跟我交谈。不过我那时只买得起一个旧旧的小小的非洲女人体木雕,它伫立在我的办公桌上很久很久,直到后来在我出差期间被人顺手牵羊拿走了。我现在依然常常想起它。在我移居非洲之后,我继续收藏传统和当代非洲艺术品。九十年代后期,我开始收藏西藏艺术。矿物颜料绘制出的故事性宗教题材是如此的引人入胜,令人心生敬畏,却又鼓舞人心,使人宁静。那些仪式器皿所呈现出的艺术造诣和精湛工艺完美地诠释了人类最高的精神启蒙。在上世纪末,我开始收藏描绘文革前后社会变迁的中国当代水彩和版画作品。最近几年,我倾向于收集中非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试图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生涯的发展尽一份儿绵薄之力。

5. 您可否与我们分享您的艺术收藏中的几件得意作品?

我的收藏里有很多我尤为钟意的作品,这里我介绍两位艺术家的作品。

 

比兹·贝利:“如临天国”,材料:骨骼、羽毛,、钢筋、金箔、犀牛角(玻璃纤维),年代:2012年。
第一件作品是艺术家比兹·贝利(Beezy Bailey)的“如临天国”。一天,画廊经纪人兼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主席马克·里德打电话给比兹·贝利说他有一副被猎杀的黑犀牛的骨架。角是后来安装的假角,但是骨骼部分都是真的犀牛残骸。马克问比兹能否用这个骨架做点什么。比兹决定用这个骨架进行艺术创作,以引起人们对濒临灭绝的犀牛的生存境况的关注,令人们警醒犀牛灭绝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影响。于是,比兹创造了一个声光影多维度立体装置艺术——一个展翅飞翔的金角天使,伴随阿雷格里《求主垂怜》的灵魂复活与超越之圣咏,营造出升扬的观感与悲壮之美。
阿洋达·马布鲁:“死亡曾是回归纯真的唯一方式”,材料:布面油画,尺寸:180 x 179 cm,年代:2011年。
第二个作品是阿洋达·马布鲁(Ayanda Mabulu)的画作“死亡曾是回归纯真的唯一方式”。这幅充满张力的作品是艺术家在经历了母亲的逝世后创作的,以向母亲致敬。阿洋达和他母亲是这幅画的中心人物,他们脚下是阿洋达的双胞胎弟弟的尸体。他们被象征符号元素环绕——一条象征疼痛与疾病的蛇,一个指示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钟表,狗代表家族祖先的守护,人物身上的绷带代表他们曾在生命里共同经历痛苦,那只死鸟象征着母亲垂死的灵魂。这是一副非常动人的画作,描绘出他们经历的苦痛煎熬。

 

6. 您是南非爱好者和艺术赞助人。我们知道您在大力支持非洲视觉艺术的发展。请您讲讲您为了支持南非艺术做了哪些举措?以及,您在塞茨·当代非洲艺术博物馆(Zeitz MOCAA)这一艺术事业中是如何参与的?

我们挖掘南非及非洲大陆其他地方的一些年轻、新锐艺术家,送他们去中国参与艺术家驻留项目与各类文化交流项目。我们在自己的博物馆里展出他们在其本国创作的作品和他们在交流项目中的新作,与此同时,我们会邀请中国艺术批评家和媒体来讨论和评论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品随后流入商业性画廊,被推介给中国收藏家。有时,他们的作品也会被交给当地的拍卖行以拍卖的形式作进一步的推介。

塞茨·当代非洲艺术博物馆的首席策展人马克·库切(Mark Coetzee)曾经邀请我在首届开普敦艺术博览会跟他一起共进晚餐。他的职业精神以及对当代艺术的洞察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能够与他合作,并通过他与塞茨·当代非洲艺术博物馆合作,这是我的荣幸。在开罗埃及古物博物馆创立150多年之后,塞茨·当代非洲艺术博物馆成立,它成为非洲一个极具吸睛度的新博物馆地标。

7. 您当初怎么想到要创立Scheryn艺术收藏家基金(The Scheryn Art Collectors Fund)? Scheryn这个名字从何而来? 为何塞茨·当代非洲艺术博物馆(Zeitz MOCAA)的临时展馆亦取名Scheryn ?

我和我的合伙人赫尔曼·斯泰恩(Herman Steyn)在十六年前就认识了,当时我们两人的孩子上同一所学校,我们是近邻。赫尔曼经营一家非常成功的金融服务公司,在中国运营业务。不过直到2010年年初,我才意识到赫尔曼同时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热切的艺术藏家。有一次,我们一起来中国,我邀请他到我集团总部和我的私立博物馆参观,我们二人相谈甚欢,句句不离艺术,把本来要谈的商业合作撂在一旁。最后,我们在北京的利群烤鸭店庆祝此次中国之行的圆满结束。利群烤鸭店常常有来自全球的政治家、名人和外交官光顾,如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我也时不时来这家饭店招待我的家人和在北京的友人。当时我便向赫尔曼提议,我们一起创立一个艺术收藏家基金,专门收藏非洲大陆及散居异国他乡的非洲籍艺术家创作的当代非洲艺术。赫尔曼很欣赏这个点子,并且同意一回到非洲就启动这个计划。我们也决定以后每每来到北京都要在利群庆祝这个计划。我们第一次在利群的庆祝是2015年塞茨·当代非洲艺术博物馆团队访华期间。赫尔曼提议用Scheryn这个名字命名我们的基金,我在网上搜寻,发现没有同名的机构,这个名字很独一无二,发音也和中国的“新锐”一词相似。我们决定慷慨捐款以支持塞茨·当代非洲艺术博物馆的初期发展,作为答谢,博物馆给了我们一个“Scheryn馆”。

8. 您在中国武汉创立了钻石艺术博物馆。该博物馆的馆藏内容包括什么?您对这个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规划 ?

我在2006年买了武汉市的一块黄金河滨地产,地处长江中游。我17岁那年来到武汉求学找工作,26岁告别这座城市。武汉在我心中一直占居着特殊的位置,于是我打算在这块地上创立一个私博物馆以展出我的收藏,为艺术家、评论家、艺术史学家、艺术爱好者、艺术赞助人和收藏家们提供一个平台。这个博物馆从2010年5年开始免费向公众开放,并成为了武汉最受喜爱的观光地之一。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Dominique de Villepin) 来访武汉期间我们为他安排了一次专场私人参观,他特别欣赏我们的非洲和西藏艺术典藏。

在未来几年,我希望能开发钻石艺术博物馆与其他海内外私人美术馆乃至公立美术馆和艺术机构的姐妹合作关系。我们有毕业于艺术院校的具有高等学历的专业团队来管理博物馆的日常运营和年度计划。我们号召独立策展人甄选中国和国际艺术家的作品来我馆展出;非洲、亚洲、美国、英国、法国、格鲁吉亚和其他各国的艺术家已在我馆举办个展并和与众、评论家、收藏家们互动,展览期间当地电视台经常播报展览活动、现场采访,有时候也有电视辩论,各大媒体也密切关注我们的各类活动和项目。

9. 您在非洲中国人民友好协会和非中企业家论坛的创建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您可否与我们分享您如何看待中非二者的文化交流与经贸关系?

中非关系始于明朝初年。中国航海家来到非洲的时间比欧洲人早了将近200多年。他们来测量非洲大陆,中国1389年出版的17平米的丝绸制“大明混一图”包括非洲。这些中国人给非洲带了很多礼品,包括瓷器、农具、含插图的科学书籍等。他们带回给朝廷的只有一头长颈鹿和其他几个动物。后来,中国重“守成”轻“开疆”,终止了舰队远航,中非的交流也因此锐减。19世纪后期,一些华人作为雇工来到南非与他们的非洲兄弟一起为人开采金矿。他们被拒公民权,遭到剥削和虐待。20世纪初,这些华人被遣返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非洲国家从西方殖民者控制下解放独立,中非关系逐步回暖。当时的中国仍处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阴影下,经济萧条,物质匮乏,但中国依然尽一切可能帮助非洲。我在非洲旅行期间仍然可以看到中国人设计、建造、经营的诊所、医院、学校、体育场馆、高速公路、铁路和政府建筑物。中国人向非洲传授农业技术和医疗技术,帮助非洲人民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中非经贸关系其实只开始于本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经济繁荣并需要从非洲进口资源来维持其发展。但大部分资源都已经被西方跨国公司掌控,中国别无选择,只能从这些公司手中溢价购买,中国只能重点投资西方企业不看好的、开发难度较大的、资本密集型的前景未卜的新区。不过,大部分中国投资者对其在非洲的发展都抱有长期打算。目前,中国企业在非洲资助和援建的很多基础设施项目都是造福于非洲人民,并确保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

文化层面上,中非人民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传统家庭构架、核心家庭成员和延展家庭成员以及亲戚关系的划分与管理、对长辈的尊重、以及乡村和社区中的人脉关系网。我觉得中国人和非洲人很投缘是自然的,中非交流项目不断大幅稳健增长根本没什么好惊讶的。目前,仅广州市就有大约80万至100万非洲人在那里生活与工作,相对的,有将近一百万中国人长期工作生活在非洲大陆,中非联姻数目也不断增多。近几年,来华寻求高等教育的非洲人数量惊人,他们之后会去非洲的中国公司工作,或是开办自己的对华贸易公司。我们生活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我们见证非洲和中国正在不断加深相互信任、人民亲善关系日益加强、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非洲伟大复兴的愿望与我们中国梦是不谋而合,相辅相成的。去年12月在 约翰内斯堡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揭开了中非关系的新篇章,更多精彩故事已经开始上演。

10.请问陈先生您如何看待当今的中国与南非关系的发展?您认为您在其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中国和南非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中非关系的主导和决定性的因素,因为这两个国家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金砖国家和其他国际组织内密切合作。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引擎,有能力帮助世界经济走出目前的衰退窘境、回到蓬勃繁荣;南非是非洲经济的发电站,是非洲其他国家的灯塔。对中国企业发展而言,南非是中国企业进入入非洲南部和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门户。南非拥有丰富资源,中国需要这些资源来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国为南非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矿产和农产品市场。

Chenshia Green——我们与南非当地跨国公司组成的财团——最近已开始直接出口南非水果到上海。南非检修、升级与更换基础设施和产业的时机已到,但它收到目前财政收支状况的制约。相比之下,中国完全有实力为南非提供财政和技术解决方案。作为一个企业家,我的角色是在这个进程中发掘并抓住机遇,运用和发挥我的个人经验、专业知识、人脉和关系网,最大限度地为两国的利益服务。

11. 很多人将中非的艺术市场做对比,说当前人们对非洲艺术不断增长的兴趣与十年前人们对中国艺术的浓厚兴趣很相仿。您怎么看待这个对比?

说实话,我有同感,并强烈认为,现在非洲各个领域的运气来了。非洲人是天生的音乐家和艺术家,他们来得太自然了,太富有创意了,以致于他们能够给每一位接触到他们文化和艺术的人带来灵感,如西方的毕加索和东方的罗中立。也正是这样的信念,引导我们建立Scheryn艺术收藏家基金,我们正在制定细节,将我们的基金推介给那些对非洲当代艺术越来越有兴趣中国投资者。

12. 您很热衷传统艺术收藏。在您的观察中,中国人对非洲传统艺术有兴趣吗?您是否有计划在中国大力推动对非洲传统艺术的认知与欣赏?同时,您也收藏了很多非洲当代艺术品,您觉得中国人对非洲当代艺术兴趣如何?在这两个不同的市场中,您是否有观察到一些重要的走势与趋向?

中国对非洲传统艺术的兴趣一直都存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来非洲,非洲传统艺术的销量在近几年不断攀升。 钻石集团向中国出口非洲传统艺术品已有多年。起初这只是作为我们自己的零售门面装饰,但客户坚持要买下它们。

就目前来看,了解非洲当代艺术重要性的中国收藏家还不够多,但我认识一些经常去非洲工作旅行的高管,他们已然开始从当地的画廊购买非洲当代艺术作品。我也知道一些资深的中国驻非洲外交官在他们任职期间购买一些有趣的作品。这些人在无意间推动了当代非洲艺术。一旦中国收藏家有机会学习了解非洲艺术并由专业人士引导,中国的收藏家和投资者没有理由拒绝非洲艺术。我的机构便致力于长期在中国推广非洲艺术。

13. 您是否参与南非的一些慈善事业?

我是南非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这是非洲唯一以中国第一夫人的名义注册的慈善组织。自2009年成立以来,该基金会敦促当地中国社区定期捐赠资金帮助孤儿。2015年6月1日,我们交付一所新建的命名为“中国馆”的孤儿院。我们打算在非洲其他地区复制和推广这种履行社会责任的成功模式。

14. 您在诸多不同领域都已然做出了令人佩服的成绩。钻石集团的座右铭是“抓住机遇,投资梦想,启迪人类,共享未来”, 那么您现在还有哪些尚未尝试、尚未完成的梦想呢?

在商业发展方面,我总是将整个非洲看成是一个大国,并以各种方式将它与中国相比较。中国有34个省份和13亿人口,非洲有54个独立国家和十亿人口。想让这么多人都能富起来并不容易,其中充满机遇和挑战。我一直梦想创立一个具有丰富的产品和服务的人寿保险公司,使得所有非洲人都享有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我还梦想在非洲建立连锁医院,中国医学院毕业生必须到非洲的医院做一到两年的志愿服务或实习,以低廉的价格帮助有医疗需求的非洲人。我还有很多其他关乎非洲的梦想,但我需要一步一步来规划与实践。

比兹·贝利,1962年7月21日生于南非约翰内斯堡,1986毕业于英国柏亚姆•肖艺术学校,从事素描、版画、油画和雕塑等多媒介创作。在其3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比兹·贝利曾在伦敦、约翰内斯堡和开普敦举办过二十多次个展,并在世界各地参加过多次群展。2011年9月比兹·贝利在中国举办回顾展。

阿洋达·马布鲁,1981年出生于南非威廉王城,青少年时期便开始绘画并有志向成为知名画家。他自学成才,主攻大型绘画与素描。他的作品色彩丰富,描绘南非乡镇生活。他也因其作品中对南非当前政治社会现实的大胆讽刺而闻名。阿洋达·马布鲁在世界各地办过展览,并于2011年在武汉钻石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

Posted on 27 October 201624 January 2019Author adminCategories 藏家慧眼

Post navigation

Previous Previous post: 1907年,毕加索之发现
Next Next post: 塞茨收藏
Sayers Consultancy
Share
  • LinkedIn
  • Email
  • Facebook
  • Twitter
    The art of people
    Latest Posts
  • 加利福尼亚之当代艺术步履
  • 艺术扎根于生活
  • 黑山学院
    Follow us: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
©ARTBEAT TODAY - EDITION 2016 Sayers Consultancy.